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基于体验教育视野下的“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建构

2023-04-24 1473
分享到: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基于体验教育视野下的“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建构

(《教育科学论坛》刊发稿)

内容提要:“未来”已来!教育该怎样面对?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构建以“行”为实施路径,以“创”为实施目标的“知行合一”的行创教育体系,通过文化内生,课程融合,课堂生成,教师成长等策略实施,最大限度唤醒生命自我发展潜能,培养学生赢得未来(树德、立学、励行、慧创)的生命素养,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基。

主题词:体验教育  未来  行创教育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创造发明如此之多,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如此之大。

社会深刻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加速袭来,冲击着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未来”已来!学校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向基于体验教育视野下的“未来+”小学行创教育的深度转型,致力构建以知行合一的行创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唤醒生命自我发展潜能,培养学生赢得未来的生命素养。

一、“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建构势在必行

纵观教育进程,把握教育形势,审视教育实践,构建“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势在必行。

(一)体验教育为行创教育的转型和创建提供了基础

2000年,学校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向“体验教育”的全面转型,“1141”体验教育策略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体验教育实践实现了学校教育第一次转型。

社会的迅猛发展,未来的不可预知,让教育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1141”体验教育策略为基于体验教育视野下的“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建构的第二次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呼唤行创教育

随着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本质回归,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引领着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学校提出基于体验教育视野下的“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建构的“德行天下 智创未来”办学新理念:主张着眼“未来”与“世界”的方向,从民族文化土壤里汲取营养,培养德高行远,赢得未来的德外少年。

从体验教育向行创教育的转型和创建,就是传承“主动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调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智慧愉悦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对生活。

(三)新技术的融入为行创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新技术的冲击,让新技术融入教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要求学校建构起以新技术为支持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学校只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管理、教学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为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途径,更为基于体验教育视野下的“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四)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孕育了行创教育

回顾近二十年课程改革,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到三维目标的出现,指向了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教育变革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变革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学改革走向第二阶段:教学模式建构。课程改革的第三个阶段:课程的整体改革或者是立体化改革。教育既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又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整合与再创造,进行校本课程文化改造,从而让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生命素养养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工智能的出现,让课程改革进入到第四个阶段:课程智能化的课堂建设。

近二十年课程教育改革历程需要学校进行课程教育的本质的、深刻的、系统的、整体的课程校本文化创建,行创教育构建顺应了课教育程改革的本质需要。

(五)《中国教育现代2035》需要教育立足当下,拥抱未来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新政策,新形态,新形式,让教育的走向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教育的多样化问题,教育的智能化问题,教育的国际化问题等,全面升华课程教育改革,提速提质迫在眉捷。

换而言之,教育只有立足当下,才能真正拥抱未来。学校基于体验教育视野下的“未来+”小学行创教育建构,就是从体验教育到行创教育的深度转型,传承“知行合一”的体验教育思想,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教育教学内容特点,新技术的整合实现真实生活教育场景创建的行创教育为内核,实现文化内生,课程融合,课堂生成,教师成长模型构建,唤醒生命自我发展潜能,培养学生赢得未来树德、立学,励行,慧创的生命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二、行创教育的建构与优化

(一)行创教育文化内生

学校提出“德行天下 智创未来”办学新理念,主张着眼孩子“未来”与“世界”的方向,从民族文化土壤里汲取营养,培养德高行远,创造未来的德外少年,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德(树德)——仁爱、担当、合作。依托德体课程群,植根民族文化土壤,把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品德植到孩子的心灵,在古今合一,中外合一,文体合一中,让学生用仁爱、担当、合作的心态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智(立学)——博学、思辨、智慧。通过人文与艺术学科群,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行(励行)——健美、自省、开放。通过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等学科群,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训练他们的体魄,培养他们照顾团队、关怀世界、懂得自省和包容开放的品格,使生活、行为回归自然,自觉的走向新的生活和新的未来。

创(慧创)——质疑、探索、创新。通过智创课程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创意、创造的能力。

(二)行创教育课程融合

1、整体设计融合课程体系

为引领学生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学校构建了“行创”课程体系,从"德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创新"课程领域整体设计,实现课程融合。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在开足开齐开好的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制度保障,依托学校资源优势,进行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

拓展性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包含三类:一是“学科+”,即学科内整合,也就是对原有学科的内容打破原有的线性编排,进行学科内的整合,即基于任务单、问题单的整合。如语文学科的“主题阅读”教学。二是“学科+学科”,即进行学科与学科之间跨学科整合,如“科学+美术”、STEAM课程。三是“学科+非学科”,即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整合,如语文的识字写字与书法课、字理分析、中华诗坛等有效整合。

选择性课程,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构建中,学校主张以真实场景下的综合性课程展开构建,以此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及人文的关系,通过课程设置联系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实现生命自主、多元、能动地发展。

以“感受生活世界,共创美丽未来”为学校“未来+”综合性课程构建,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设三大综合实践课程群:一是以“我们的世界”:让学生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亲手抚过青石碑上的历史痕迹,在先贤驻足的地方感受传统文化的根基;二是以“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的主题智慧探究课程:让学生以生命去触摸生命,以温暖去感受温暖,在浸透泪与笑的体验里唤醒生命自我发展潜能;三是以“创意的生活”为主题实践成果展示平台:给学生一个智慧自由放飞的空间,在多元思维碰撞思维中,激荡火花,促进能力的有效成长。

2、“行创教育学习圈”构建

结合哈佛大学教授D·A·库伯的“体验学习圈”,在实践载体的构建中,通过真实有效生活体验场创建作为核心,在课堂中教师行为(创场-指导-点拨-提升)和学生体验(体验-观察-概括-运用)的交互作用中,充分调动孩子个性的内在力量,实现学生和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激活、唤醒、运用、转化,实现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藉此促进、深化、拓展有效的教与学关系,实现课程的再造与思维的构建。


3、行创教育课程评价

在行创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评价的标准是让孩子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评价策略必须随之改变,这一过程,我们强调过程性的互动评价(含显性与隐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提问,把提问作为学习的基本方式;保护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所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特立独行”;懂得宽容和珍惜孩子的独特天性。

研究发现,过程性评价贯穿于行创课程始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通过表格等方式进行的多位一体的互动式、描述性的过程性评价,即显性评价,它能帮助教师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性评价”。另一类是学生融于课程实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交流评价,即隐性评价,它是师生、生生间一种互动的积极向上的评价态度。


(三)行创教育课堂生成

1、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品质课堂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品质课堂,实现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师生课堂地位、教学关系和教学价值的根本改变。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托真实体验场的构建,实现由单一接受式学习过程向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转变,从机械式学习到有意义的学习转变,从分析理解式学习向整体把握式学习转变,从培养学生的显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变。

2、生成以“体验场”的建构为核心,实现教与学关系的重建的行创教育课堂体系

生成以真实生活的“体验场”的建构,促进学生真实学习、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构建行创教育课堂,就是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教育教学内容特点,新技术的整合实现真实生活教育场景创建的行创教育为内核,在课堂中教师行为(创设-点燃-点拨-提升)和学生体验(体验-感受-交流-运用)的交互作用中,充分调动孩子个性的内在力量,实现学生和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激活、唤醒、运用、转化,实现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实现课堂生成。

 

 

 


(1)行创教育体验场的创建

行创教育就是以教育教学内容特点,教师的专业知识,从文素养,就是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教育教学内容特点,新技术的整合实现真实生活教育场景创建,在开放的、充满趣味和悬念的体验场的营造中,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自主阅读、实验、操作、思考和挖掘;在自由的空间里对话、质疑、分享、辩驳,实现“体验原型”与当下体验的相遇,生成有价值的思维、认识、表达、情感或疑惑。



行创教育体验场的创设体现如下特点:


第一,教师必须更具体验精神和创新意识。构建以行创为核心、孩子主动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行创教育,其实质把教师专业成长聚焦于教师“行创体验场营造”这一富有挑战且充满创新的研究,教师需要再造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新技术的整合,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成为行创教育最为重要的手段与载体。它让教育不再是周而复始的重复,而是生命个体智慧而愉悦的创。

第二,必须实现学生思维操作模型的构建

基于生活场景下的行创体验场具备四个特点:趣、大、开、升。

“趣”指是有趣味、有悬念、有故事、让学生充满好奇等。“大”是指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去阅读、去实验、去操作、去思考等,让学生有巨大的时间与空间与教育教学场景零距离接触,唤醒生命发展的自我潜能。“开”是指有自由开放的对话空间、质疑环节等、分享时刻、思辩场景等,实现学生思维与思维的交流、碰撞、分享。“升”是指提升,这是行创教育重要的一个要素。老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是学生在行创教育中实施的关键,它保证学生置身于场景下的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有效地转化。让学生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实现学生个体性、身体内居性的东西的默会,实现学生思维操作模型的构建。

(2)行创课堂形态:走向没有边界

行创教育课程形态,要走向没有边界的教学时空。打破传统的40分钟教室学习的方式,实现弹性课堂形态(大小课结合、长短课结合、跨学科结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时答疑,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在未来移动生活中为学生订制最具个性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室设置以开放式、可多组合式的空间打造,为多元开放的没有边界的教学时空提供可能。

(四)行创教育教师成长

1、行创教育教师精神力量的内生

教师精神成长是体验文化激情昂扬的关键,唯有让教师的精神和思想源头活起来,学校潜心研究的“行创教育研究”才能实现。

学校开展“体验培训”,让教师置身“夜行”、“背摔”、“电网”、“卓越圈”等体验场景之中,通过看似简单的一出出体验,把管理者对团队当前缺失的判断及建设的预期由传统的说教变为自我感悟。因强烈的自我精神激荡,深深地震撼着参与者的心灵,他们从内心喷涌而出的悟道般的重新认知,成就了我所在的这个团队教师观念自主转移的拐点,开启了教师团队合作、组织、沟通、策划执行力和领导力、责任意识、角色突破、感恩精神、奉献精神、生存能力等价值观转换的崭新一页。

2、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

(1)建设专题研究共同体

建设七个专题研究共同体:彭茂旗字自理识字共同体、葛荣弟快乐创意·体验作文共同体、陈刚主题阅读共同体、黄伯军归元•数学共同体、龙礼江“三悦”外语共同体、肖艳艺术共同体、陈如春班主任共同体。

通过专题研究共同体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

(2)建立专业“工作坊”

我们建立“体验式作文工作坊”、“魔法识字工作坊”、“经典诵读工作坊”、“主题阅读工作坊”、“字理识字工作坊”等,让教师自主选择,构建专业成长发展平台,让教师的研究聚集于新技术的课程整合、技术增强、评价变革。真正实现专业引领,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

三、行创教育愿景

行创教育实现学生生命个体灵性飞扬的创造。依托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行创教育,把教育的每一个创意融为体验的因素。带领孩子们自由徜徉于自然的怀抱,穿越于历史与文化的隧道——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激活、内化、自省,澄明内心,开启心灵、陶冶性情,尽享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行创教育推动教师生命价值实现。行创教育这一富有挑战且充满创新的研究,让教育不再是周而复始的重复,而是生命个体智慧而愉悦的创造。对行创教育的追求无限拓展了教师探求教育事业的勇气和视野,推动生命价值实现。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自己和他人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方式。

行创教育实现亲子关系和谐共生。行创教育回归家教内容的生活即教育多元体验,成就家教途径的多元互动,实现亲子关系的民主平等,促进家长教育观的转变。

未来不是等着我们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

[董 涛  葛荣弟  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2017-01-09]

[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7-01-04]

[4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5]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

[6] 《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7] 赵详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8] 武俊儒;叶海兵;滕凌志;;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探索与实践——以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年08期

[9] 中小学德育的体验教育及其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年02期

[10]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02期